提升外語流利度的好處非常多。作為一位通曉英語及國語的義大利語母語者,我想在此分享個人學習語言的經驗。

第一課:獨立性

對我來說,能流利的說另一個語言並不意味著我得說得像母語者一樣流利(老實說,我距離這個水平還很遠!)。其實,它的意義只在於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順利掌握說話時的情境,而無需口譯員的幫助。因此,流利使用另一種語言給我的第一個幫助就是學會獨立。

我十幾歲的時候常常利用暑假到美國遊學。那時,我的英文能力相當有限,與當地人交談的時候我都很緊張。在機場時我必須非常專心,小心地按照導遊的指示進行每一步。我知道當時的我高度依賴我的導遊,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就無法應對任何狀況。如今,我在英國完成了碩士學位,現在我卻可以自豪地說我可以用英語如母語般進行交流。無論我到哪裡,語言都不再是可怕的障礙,也不是焦慮的根源。

第二課:文化價值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我學到的另一堂課是,掌握與語言本身相關的文化素養。對我來說,特別是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義文化之間存在一些根本的差異。然而,比起大部分人對中文的想像,中文其實是一個相對容易學習的語言,具有簡單的語法和清晰的邏輯結構。

中國字本身就是了解中國文化價值的窗口。例如,"男"由上部的“田”tian和下部的“力“組成,li暗示著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結構。同樣地,“家”jia代表屋頂的寶蓋頭”宀“和意思為豬的”豕“組成,這意味著這兩個是家庭的基本要素(屋頂作為保護,豬作為營養),依此類推。

另外,中文字的理解時常不只是其字面意思,正如其他語言一樣(如英語和意大利語)。例如,由於中國的集體主義,在這種文化中,群體的和諧遠比個人的成就更為重要,因此有時會使用單詞和片語來維持這種和諧(Ramos,2014)。因此,“我同意”wo tongyi實際上可能意味著“我不太同意”或“我只同意您所說內容的10%”; “可能”keneng有時具有完全相反的含義,甚至表示“沒有機會”(Edwards,2000年)。因此,學習流利地說中文的過程讓我知道一個語言可以傳達社會態度和其價值觀。

參考資料

Edwards, Kim. (2000). “Cultural Impacts on Language Uses: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Chinese and United States Cultures”. Available at: https://scholarworks.wmich.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991&context=honors_theses

Ramos, D. C. (2014). High context. In S. Thompson (Ed.), Encyclopedia of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Available a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it&lr=&id=8rotBgAAQBAJ&oi=fnd&pg=PR9&dq=Ramos,+D.+C.+(2014).+High+context.+In+S.+Thompson+(Ed.),+Encyclopedia+of+diversity+and+social+justice.&ots=nJiF27WCO0&sig=ywV44b89WldCio4iVMahWmJAfSU&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