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沒遇過混合家庭、想知道作為一個多語言家庭是怎樣的感受?生活在一個聯繫愈來愈緊密的世界裡,多語言家庭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讓我們來看看在多語言環境中生活的優點和缺點。

多語言已被證明在許多方面對個人有益。從促進大腦健康和降低癡呆症的風險,到在教育和工作場所佔有優勢。專家們已經強調了多語言培養兒童的大量好處。但專家們仍然忽視了這一過程對家庭的實際作用,以及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多語言環境的挑戰

事實上,生活在一個多語言的家庭裡並不容易,而養育一個多語言的孩子也是非常艱難的!以我自己為例,我的母語是義大利語,我的伴侶是臺灣人,而英語是我們的家庭語言--我們的女兒是在三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我在個人層面和育兒層面上都經歷了挑戰。

文化差異和語言磨蝕發生在父母雙方都說自己的語言、彼此卻用第三種語言進行交流的家庭。文化差異以不同的價值觀、習俗的形式出現,而我們可以把語言磨蝕定義為母語能力的下降,正如語言病理學家Susanne Obenaus的定義。我在搬到英國、又搬到臺灣後,經歷了語言磨蝕。身邊沒有其他講義大利語的人,加上每天用英語和中文交流,常常導致我的大腦忘記一些義大利語單詞,並讓我用英語或中文的對應詞來溝通。同時,我的英語(更不用說中文!)水準雖然不錯,但卻沒辦法像母語者那樣順暢地交流。有時我會害怕把錯誤的語言用法或過於簡化的語言版本傳給我女兒。 語言磨蝕 發生在父母雙方都說自己的語言、彼此卻用第三種語言進行交流的家庭。文化差異以不同的價值觀、習俗的形式出現,而我們可以把語言磨蝕定義為母語能力的下降,正如語言病理學家Susanne Obenaus的定義。我在搬到英國、又搬到臺灣後,經歷了語言磨蝕。身邊沒有其他講義大利語的人,加上每天用英語和中文交流,常常導致我的大腦忘記一些義大利語單詞,並讓我用英語或中文的對應詞來溝通。同時,我的英語(更不用說中文!)水準雖然不錯,但卻沒辦法像母語者那樣順暢地交流。有時我會害怕把錯誤的語言用法或過於簡化的語言版本傳給我女兒。 

OPOL法

從育兒的角度來看,許多專家建議在多語言家庭中採用 "一個家長一種語言"(OPOL)的方法。亦即,每個人都在跟孩子對話時講自己的母語。其他方法,如每天講不同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自然且困惑。但OPOL方法也有它的問題。例如,當移居到父母其中之一的家鄉時,孩子可能會認為那個環境的語言 "更重要"。因此,可能在該種語言的學習上比起父母另一方的母語學習得更快。因此,保持平衡對於家長來說會是種挑戰。另一個問題是,這種方法會將不懂對方母語的父母其中一方排除在另一方與小孩的對話之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理想的情況是父母雙方都能理解家庭對話中的所有語言。

結論

總而言之,多語言是很好的,但在多語言環境中生活和養育孩子並非易事! 家庭必須克服一些單語家庭所不具備的挑戰。然而,這過程將會是值得的! 多語言環境雖然會需要的巨大努力、犧牲,以及偶爾的挫折感,但給父母和孩子帶來的長遠好處是很值得的。

參考資料

Obenaus, S. (2018) ‘It feels right for us’ – experiences of a multilingual family. Available at: http://www.bilingualism-matters.ppls.ed.ac.uk/it-feels-right-for-us-experiences-of-a-multilingual-family/.